有關躁鬱症的迷思

躁鬱症,全名躁狂抑鬱症,又稱雙相情緒病或雙向情緒病,患者除了會出現抑鬱症的症狀外,亦會於躁狂期時出現異常高漲的情緒,是一種較嚴重及長期的情緒病。躁鬱症的病情複雜,容易被誤診為其他情緒或精神疾病,但只要得到正確的診斷,就能對症下藥,配合心理治療,患者可以逐漸康復,重投社會。

躁鬱症的具體成因未明,但已知與腦內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、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失衡有關。研究亦發現躁鬱症具有一定的遺傳性,假若直系親屬或雙胞胎中有人患病的話,風險會相對提高。其他因素如壓力、酗酒及濫藥等都可能會令腦內神經傳遞物質失衡,誘使躁鬱症病發。

有時侯躁鬱症病人會因為病情影響而做出衝動的行為,例如衝動並過度購物或投資,但並不等於病情會令他們變得暴力。研究發現一般人的暴力犯罪率為 3.5%,而躁鬱症患者的犯罪率僅為8.4%,而且當中大部分與藥物濫用史有關,故並不代表病情必然會令患者有暴力傾向。

躁鬱症的症狀是因腦內神經傳遞物質失衡而引起,故必須依靠藥物治療其症狀。常見的心理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及認知治療,透過讓患者了解躁鬱症並學習識別發病前的徵兆及其應對策略,有助患者改善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,達致長期管理病情。

躁鬱症仿如其他慢性疾病,需要終身接受藥物治療。藥物用以平衡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分泌、穩定情緒及預防復發,並不會令患者上癮。假若病情穩定,患者可以和醫生商量調教藥物劑量,或考慮轉用抗精神病藥的長效針劑作單一維持沿療,切忌自行減藥或停藥。

研究顯示,病人在首次病發後病情未有改善就自行停藥超過一個月,會令復發風險增加五倍,而且住院風險會隨著復發次數而增加,並有機會導致腦部功能衰退,甚至影響生活的能力,因此預防復發變得尤其重要。

不同藥物可能會引致不同的副作用。情緒穩定劑如鋰鹽的常見副作用包括:口乾、體重增加、尿頻、手震、及腸胃不適等;而抗精神病藥物中的多巴胺阻斷機制(Dopamine Antagonist)有機會造成一些肢體活動上的副作用,包括震顫及肌肉僵硬等,亦有較大機會引致體重增加、催乳激素增加及其所引致的其他副作用;而多巴胺部分激活機制(Dopamine Partial Agonist)的副作用則相對溫和,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。

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其有效成份與口服藥物相同,並非鎮靜劑 (俗稱懵仔針) ,適合病情穩定或藥物依從性低*的患者。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透過肌肉注射,以達至持續釋放藥效,仿如安全網,為患者提供足夠藥效保障。由於藥物的有效成份無需經過肝臟分解 (即首渡效應,first pass effect),直接進入血液,可保持其生物利用度 (Bioavailability),使藥物傳送更穩定,有效預防疾病復發,保護腦部功能,達至理想的治療效果。
*藥物依從性指患者按指示服藥的程度

傳統觀念認為打針代表病情嚴重或惡化,但其實病情嚴重時,一般會先使用口服藥物,待病情穩定後,方會因應患者的情況轉用長效針劑,作為維持或單一維持治療。使用長效針劑很多時候是為了減少患者所需的用藥次數或種類,增加用藥依從性,以及使體內藥物水平更穩定,從而達致長遠穩定病情,預防復發。

參考資料,請 <按此>